宇玲旻天
历史遗留问题在国内系统网络化和政务系统上互联网的早期阶段尤为突出,大约发生在15至20年前。那时开发的系统主要是基于XP操作系统和IE6浏览器的用户环境设计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旧系统遵循能用就别动的原则,尤其是许多系统当初是外包开发的,如今不仅找不到原开发者,甚至开发公司是否还存在都成问题。因此,这些系统只能被搁置运行,毕竟还能勉强使用,似乎也无需冒险改动。更令人头疼的是,在一些机关单位办公时,可能同时需要使用新旧两套系统。某些经过改造或全新的系统只能在Chrome浏览器下运行,但与此同时,旧系统仍然需要依赖IE浏览器,甚至有时还得准备一台专门安装IE的电脑。比如我母亲所在的单位——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的检验科,其仪器配套软件只能在XP系统下运行。数据处理流程复杂:先在XP系统上完成操作并将结果上传到医院内部的老系统,而这个老系统只能通过IE浏览器访问。然而,医院又开发了一套新的对外发布检验结果的系统,这套系统与微信公众号对接,却只能在新电脑的Chrome浏览器中运行。于是,每天不得不安排几名文员手动将旧系统中的检验数值和病人信息重新录入到新系统中,形成一个繁琐且低效的工作循环。
评论
取消
评论